一、总体概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南,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精神保证。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家于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及其传播的历史,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面向需求,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为导向,始终瞄准当代中国重大现实、理论问题、时代特征,聚焦中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西部边疆稳定等,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完善学科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于2000年12月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6年1月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3月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8月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举行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二)研究生基本情况
2021年招收硕士71人(含推免生33人)、博士31人;严格落实教育部下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招生计划,招收“后备人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32名。
2021年6月在校学生288人,其中博士109人,占比37.8%;硕士179人,占比62.2%。汉族学生268人,占比93%;少数民族学生20人,占比7%。男生106人,占比36.8%;女生182人,占比63.2%。2021年12月在校学生324人,其中博士128人,占比39.5%;硕士196人,占比60.5%。汉族学生301人,占比93%;少数民族学生23人,占比7%。男生117人,占比36.1%;女生207人,占比63.9%。
2021年6月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8人,已毕业申请博士学位1人,博士毕业3人,博士结业1人,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49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造就了全国马克思主义队伍中的“兰大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学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扎实,就业状况良好。2021年8月,博士毕业生就业11人,占比91.67%。硕士毕业生就业40人,占比95.92%;升学7人,占比14.3%。就业去向为高等教育单位的占比44.3%、行政机关的占比26.23%、企事业单位的占比6.56%。博士毕业生入职于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等高校,部分硕士毕业生进入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从事党务、学生管理等工作,或考入各级行政机关从事党政管理工作。80%以上毕业生均就业于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用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培育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学科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育人目标。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含兼职导师2人);副教授2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讲师29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或博士在读,14人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2021年12月在校博士生128人,博士生导师生师比8.5:1;硕士生196人,硕士生导师生师比5.6:1。现有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4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3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政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先进教学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影响力人物4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骨干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4人,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团中央、甘肃省委等理论宣讲团成员15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3人,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4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以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力量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风学风,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专职辅导员4人,其中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人,生师比145.5:1,选聘2名优秀硕士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各年级均配备1名研究生班主任。学院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围绕培养“马系青年”的目标,以“马上学、马上讲、马上行、马上扶、马上嗨”为路径,将日常管理、朋辈教育和专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体系,构建“思政教师—学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推进的全员育人体系,形成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工作队伍。
(二)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以“思想铸魂”为理念引领思政工作事业发展,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会议时期,依托学院大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支部大会、主题讲座等形式,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国情时政,持续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组织建设与教育管理“双融合”。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有利于党支部工作开展、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密切师生联系、有利于促进党建与研究生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学院系室和科研团队,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将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科研团队、学院各系和学科团队中。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继续深入全国样板支部建设。做好党员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2021年选派7名研究生支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第十二期研究生党建骨干培训班学习。规范党员发展流程,2021年发展研究生党员26人,转正研究生党员21人,全年共确定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16人次,接收入党申请书16人,党员(含预备党员)211人,党员占非在职研究生总数的77.29%。
不断强化导师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明晰导师责任义务,突出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选聘党员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拔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副书记和支部委员。
(三)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术科研促进贯通,举办各类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和理论热点讲堂等线上线下会议30余场,教育引导研究生重视学业、夯实根基,不断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在开学典礼、全体研究生大会举办“学术道德与规范”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敬畏之心、严守学术底线、弘扬优良学风。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主办2021年“三走进 马上嗨”师生趣味运动会、协办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研究生男子篮球赛、第三届骆驼杯排球赛等,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增强集体凝聚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注重基础课程和前沿课程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结构完整的课程体系。夯实基础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专题研究”等凸显专业属性的学科通开课;优化方向课程,开设“中国对外战略研究”等体现专业特点的学科方向课;突出创新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等聚焦时代热点的学科前沿课,形成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注重团队聚合和平台拓展相结合,提升课程实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团队授课。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授课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课、合作授课等方式,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授课质量稳步提升;依托1个教学研究中心和3个教学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研究、教学观摩、指导备课、参与授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学生教学能力提升。
注重内容优化和方法创新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内容建设,将党的创新理论、学科前沿、时代问题融入课程教学;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开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学科方向制定经典文献阅读要求与考核办法;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普遍实施专题教学,深入推进研讨教学,通过学术沙龙、学术交流、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
注重教学督导和评教改革相结合,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督察制度,强化研究生日常教学巡查,督促教师按时开课授课,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完善学院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分别成立教学督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督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授课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运用学生评教结果,加强教学效果反馈,通过量表调查、座谈交流、个别反馈等渠道畅通教评互动,分析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提高,形成以督促教、以评促改的“三级联动”教学督导评教体系。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有”好老师、“六个要”为基本要求,通过日常政治理论学习、定期专题研讨、组织外出研修、主题党日活动、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多样化方式强化全过程导师教育培训机制。严格做好导师上岗培训工作,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逢会必讲”,要求导师做到“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2021年选聘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严格教师准入、严格师德培训、严格考核评价、严格日常监督”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小组,将导师师德师风状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规范导师学术行为,加大对学术不端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全体导师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涵养师德师风,形成了人人有信仰、时时遵道德、事事尚新风、处处守规矩的良好局面。
(三)学术训练及学术交流情况
建立支持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保障机制,每年用一定比例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科研项目、用一定比例的全国重点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建设经费鼓励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注重团队培养。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鼓励师生参加学术交流,关注理论前沿,强化学生学术训练。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讲堂”10余场,邀请冯刚、孔明安、蓝江、卢黎歌、李佃来、王让新、陈培永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座。举办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评选出14篇优秀论文。持续支持鼓励研究生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在读期间享有2次学院资助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机会;2021年研究生发表CSSCI(含扩展版)文章30余篇,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参加学术会议、论坛30余人次。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1年度获各类奖学金研究生238人,覆盖率达73.5%。1名博士生在202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一等奖、1名硕士研究生荣获二等奖,1名博士生在第五届青年学术论坛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二等奖,1名博士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东北党史研究”论坛中荣获一等奖。1名硕士生获甘肃省三好学生,2名硕士生获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优秀共产党员,1名硕士生获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十佳团支部书记,1名硕士生获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十佳共青团员,2名硕士研究生获得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党史知识竞赛二等奖。1个研究生团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金奖,多名学生获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团干部、研究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构建学科通开课和学科方向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硕博通开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题研究》等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来加强培养过程控制,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根基。制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目录,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篇目,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
规范培养过程,强化各培养环节管理,按期组织全体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科研训练与劳动实践、预答辩、学科综合考试等必修环节,加强对学习成果监控和学位论文选题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控制。在高校思政教师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过程中突出担任助教的要求,严格按照硕士不少于一学期、博士不少于一年安排学生实习,硕士研究生担任助教,博士研究生或协助导师开展思政课教学,或独立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实践。
严格学位论文规范标准,要求论文写作中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和同行专家评议制度,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
(二)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培训交流,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所兄弟高校学习考察。组织教师与来院考察的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同仁交流。组织全体教师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等开展实践研修,全年累计派出1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科研成果
2021年度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甘肃省社科一般项目2项;其它地厅级以上纵向项目8项。纵向经费入账364.1万元,横向经费入账81.15万元,共计445.25万元。2021年出版专著、编著6部,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一流期刊论文40余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甘肃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三报一刊”及重要网络媒体发表理论文章90余篇;获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深入挖掘甘肃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社会建设成就,在科学研究、理论宣传、教学示范等领域,继续深化拓展与南梁革命纪念馆、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界石铺红军纪念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和高金成烈士纪念馆等20多个单位合作,充实完善学术交流内容与平台,不断提升学科辐射力、引领力、生命力。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不断彰显优势特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专任教师总数与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某些方向上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团队意识不强,科学研究中的个体化倾向明显。
学科方向还需凝练。各学科方向还不够聚焦,学科研究领域不够集中,对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
培养方案还需优化。培养过程监管有待加强。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科研训练与实践环节的规范性、周期性还需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导师能力还需提升。缺少对导师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导师责任需进一步强化,对导师的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年,甘肃省抽检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篇,评议等级均为良好。学校抽检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论文3篇,评议结果均为为“良好”。抽检论文总体质量良好,无“不合格”意见情况。学院将持续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完备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提醒和督促导师总结经验、提升指导能力,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六、改进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学科发展要求。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积极选留优秀博士毕业生,争取引进1名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选留5名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
聚焦凝练学科方向。面向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重大选题的团队攻关中凝练学科方向,明确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水平。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力争在每个学科方向上形成1-2个科研团队,提升整体科研能力。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提升学科辐射力和引领力。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培养环节管理,加强培养过程监管,促使学术研讨活动制度化、周期化。修订完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落实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考核。
创新招生宣传方式,拓宽招生宣传渠道,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吸引“双一流”高校和优势特色学科优秀大学生,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的招生比例,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探索完善导师组培养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落实导师的培养责任,规范导师培养行为。建立监督激励机制,提高导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